《现代预防医学》
《黄帝内经》(以下简称《内经》)是我国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的一部医学经典文献,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,为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。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《素问·四气调神论》中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“治未病”的重要性,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循的“预防为主”战略的最早思想,业已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。[1]
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《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》报告中指出:“21世纪的医学,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,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。”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从重疾病治疗向重疾病预防转变。[2]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架构为:一级预防,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,积极改善特殊体质,增强自身的抵抗力,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,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;二级预防,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“三早”预防措施;三级预防,对已患某些疾病者,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,防止恶化。[3]从中可以看出,无论是现代医学发展趋势,还是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架构,与《内经》的“治未病”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。
1 《内经》“治未病”的现代探讨
《内经》“治未病”思想主要包括“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、愈后防复”三大主题。
1.1 未病先防,治在未病之先
“未病先防”与现代“预防为主”的新医学模式正相吻合。它包含调摄保养精气神、体格锻炼、合理饮食、适时养生、科学用药等[4-5]丰富内容,旨在提高人体抗病力,防病于未然。
1.1.1 保养正气,养生为上 预防、调理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的正气,而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充实培补人体的正气。《内经》非常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,明确提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的观点,认为各种养生方法都应以保护和提高人体正气为基本原则。坚持此原则即可正气内盛邪不外侵,达到“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”的目的。只有“真气从之”(即正气充足),才能实现“病安从来”。这是根本性的一级预防措施,主要针对健康人或生物学改变期的亚健康人群,可以通过保养正气,提高自身免疫抵抗力,消除自身健康危险因素、抵御外界有害因素。[3]
1.1.2 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 一方面“避虚邪以安其正”,是为了维护人体正气,进一步帮助机体自身抵御致病虚邪;另一方面,人们要主动规避“虚邪贼风”,远离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。避免接触外环境的有害因素、阻止致病因子进入人体内环境,这种有效的一级病因预防,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同时也降低了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发生率。[3]
1.1.3 主动免疫 《内经》中提倡采取多种措施预防疫病(即传染病)。《素问·刺法论》中就有预防疫病传染的内容,[6]“五疫之至……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?”回答有4种预防方法:一是“天牝从来,复得其往,气出于脑”的导引吐纳法;二是“于春分之日,日未出而吐之”的含漱法;三是“于雨水之后,三浴以药泄汗”的药浴法;四是“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,冰水下一丸,和气咽之,服十粒”的服丹药法。它与现代传染病控制传播蔓延采取的远离传染源、不做易感人群、“五早”预防(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治疗)等干预措施基本吻合。[2]
1.2 既病防变,治在发病之初
人一旦患病以后,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或发生并发症。一般来说,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,由轻变重,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邪风之至,疾如风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脏。”说明疾病诊治越早,病情越轻,疗效越好。因此,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、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。《素问·刺热篇》曰:“心热病者,颜先赤……病虽未发,见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”强调了在疾病发生、发展过程中,要做到早期诊断、有效治疗,防止疾病传变发展,治在疾病发作、加重之先。故《内经》曰:“上工救其萌芽,必先三部九候之气,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。下工救其已成,救其已败。”针对临床症状或体征不明显的病人采取“三早”预防,[3]采用适时而有效的治疗与康复措施来控制或延缓疾病发展,促使病变逆转,缩短病程或防止转为慢性病态。